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的力量!“第二届上海大学研究生年度人物”出炉!

请收藏 上海大学 2024-04-23

第二届“上海大学研究生年度人物”

“上海大学研究生年度人物”(提名)

正式出炉!


他们

砥砺奋发,用实践赓续红色基因

久久为功,用脚步丈量社情民意

美美与共,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立足前沿,用所学突破“卡脖子”技术

充分彰显了研究生群体的

创新力、服务力、影响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

十位优秀上大研究生学子的奋斗青春

领略上大优秀青年的卓然风采

第二届“上海大学研究生年度人物”

风采展示

(按姓氏笔画排序)


01 任新振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22级博士研究生



自强不息,吾科研之历程;

             道济天下,吾科创之素愿。


任新振,男,中共党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工”行实践,他是助力制造业智能升级的领跑者。入学以来,任新振加入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先进智能算法的研究。他深入生产一线,直面挑战,突破核心算法“卡脖子”难题,创新研发了复杂场景模糊图像精准定位技术,形成微米级高速高精检测原创性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工业重大智能测控装备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该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于上海电气、华为、商飞等37个国家600余个国内外知名企业,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荣获“202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入选“2023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医”往无前,他是守护人民腔道健康的先行者。“如何用高速高精技术突破内镜诊疗的瓶颈,挽救更多患者的宝贵生命”是他科研之路的不懈追求。1000余天的日夜兼程,543万张消化道内镜图片的深入分析,30000余行的代码编写,百余次的硬件测试与精进……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挑战,首次研制融合早癌筛查诊断功能的一次性智能电子内窥镜,研究成果已与上海埃尔顿、上海微创机器人等医械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智能内镜筛查在全国普及推广。该项目荣获“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获中国科学报、上观新闻、文汇报、澎湃新闻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为国家扩大癌症早诊早治覆盖范围贡献重要力量。“智”行合一,他是迎难而上心系家国的冲锋者。身为一名中共党员,任新振始终牢记科创报国的使命,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作为,冲锋一线。他身体力行地引领更多“双创”青年,所指导的医工科创项目获上海市“挑战杯”竞赛特等奖;他多次走进上海中小学课堂,开设科普讲座,将科创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的心中。他还应邀在国家科技部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上海科技节等学术活动中作主题分享。


02 芮波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2021级硕士研究生



锤炼力学本领,勇担青年责任


芮波,男,中共预备党员,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曾任力工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力工学院智力助残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他聚焦“双碳”战略,致力新能源发展,参与开发长寿命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已发表SCI论文2篇,以院综合排名第一获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上海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在2022年中国力学大会、第13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多次进行口头报告,在上海力学研究生学术节中获评优秀学术报告。他创新实践,助力电池安全。在某大型终端企业的锂离子电池循环力学性能产学研合作项目中负责设备研发与实验测试,项目总金额50余万元,已完成2套高精度装置设计和整体检测,项目已一阶段结项,项目成果为超大容量且高安全性电池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他乐于奉献,志愿奉献青春。作为学院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累计志愿服务400余小时,并获得上海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和上海市肢残人协会智力助残优秀集体称号,个人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协会范荣海优秀志愿者,智力助残优秀志愿者以及优秀组织者。


03 陈次恩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1级硕士研究生



以行践言,筑梦“安全”研途路


陈次恩,男,中共党员,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曾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党建中心组织委员,现任2021级研究生信号班班长。他担当作为,做勤勉尽责的安全管家。作为班长,他热心服务同学;作为党建中心组织委员,他主持党员教育活动、培训党员发展流程、新建党员发展规范等,为学院党员发展工作提供坚定支持。他脚踏实地,做精益求精的安全卫士。他将区块链技术和属性加密等算法相结合,致力于用新思路解决车载网数据安全保护中存在的计算复杂度高、隐私信息泄露以及数据难验证等问题,助力国家车载网信息安全战略底层建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已发表两篇SCI学术论文,其中一篇SCI一区。他学以致用,做知行合一的安全先锋。获“华为杯”第十八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他深耕专业实践,收获了腾讯等多家公司的offer,未来也将在信息安全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以实际行动传播上大声音,贡献上大智慧,助力国家信息安全事业。


04 侯卫东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2021级硕士研究生



党建擦亮红色初心,科创践行绿色使命


侯卫东,男,中共党员,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不忘初心,他赓续红色基因。担任学院研究生党建中心副主任及支部书记期间,他以“四学”融合制度为支撑,推动支部党员厚植爱国爱校情怀;以“绿漾”生态文明宣讲团为媒介,组织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覆盖2万余人次;以远程支教为平台,助力西部生态文明教育,累计组织捐赠1300多棵云杉。牢记使命,他立志科研报国。他在导师的指导下,紧随国家“双碳”战略前沿,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方向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共价键界面异质结策略,解决了催化剂界面电荷传输阻力较大的难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S Nano》等国际期刊共发表SCI论文4篇。笃行不怠,他践行技术创新。他勇于创新,聚焦未来需求,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专业视野。作为团队负责人在全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和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中,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他聚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服务上海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作为骨干参与民盟上海市委参政议政课题等社会实践项目。


05 柳蓉

文学院

2022级硕士研究生



风华“政”茂,心系“家”国


柳蓉,女,中共党员,上海大学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她知行合一,用脚步丈量社情民意,在上海市政协参与政务实习,整理近3000条政协委员全年履职数据,协助100余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参会筹备工作,切身感受全国两会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在闵行区参与挂职锻炼,50余次走入社区、走进一线,撰写提案报告参与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她走进乡野,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聚焦乡村振兴发展重大战略,深入沪、黔、浙三地开展实地调研,对茶产业发展业态加以系统研究,带领团队整理完成超10万字调研记录,参与上海市第十八届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评选,获评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她潜心钻研,以行动服务禁毒战略,立足国家禁毒工作需要,整理国际禁毒机构、组织发布的上百篇报告,发表国际、地区及国家毒情相关报告、译文3篇,同时,聚焦全球毒品问题,追踪最新禁毒动向,撰写报送国家禁毒办、上海市禁毒委的参阅、报告10余篇,为禁毒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第二届“上海大学研究生年度人物”(提名)

风采展示

(按姓氏笔画排序)


01 王梦雪

理学院

2022级硕士研究生



青春与公益同行,用爱心点亮研途征程


王梦雪,女,中共预备党员,上海大学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等11项校级及以上荣誉。她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她来自内蒙古的山村地区,大学起就定期捐赠,助力家乡学子实现读书梦;曾参与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多次赴家乡山区支教;对接基金会为家乡两所农村小学争取到每月15000元的物资捐助。她为爱挽袖,献出一“臂”之力。累计参与无偿献血39次,其中全血6次,单采血小板33次,相关事迹曾被上海市血液中心、澎湃新闻等报道。她志愿奉献,争做“理”想青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017小时。任职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期间,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百余项;担任上海市松江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服务队志愿者负责人期间,动员500余名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她聚焦科研创新,专业赋能绿色发展。她学业成绩优异,曾获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课题,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行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净化研究,期待用专业所学服务家乡建设。


02 王瑞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级博士研究生



以知促行,非“铜”凡响


王瑞东,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综合成绩学院第一名。他立足前沿,推动高温涂层技术迭代进步。博士课题聚焦解决紫铜基体与钴基高温合金相容性较差问题,提出原位合成TiC金属陶瓷的前沿配方,并制备高性能钴基合金-TiC金属陶瓷覆层。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专利3项。他开拓创新,助力国家钢铁冶金及金属材料领域科技水平提升,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发工作,成功研发了长寿型高炉风口小套,将国内紫铜风口小套寿命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已在宝钢两座高炉中实际投产运行,扎实推进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化应用,助力国家“双碳”战略,为钢铁企业稳定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他以知促行,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二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三等奖、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宝钢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03 石博日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2021级博士研究生



科创先行写担当,文体双全展风采


石博日,男,中共党员,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是科创先锋。他围绕钙钛矿光电领域展开研究,成功开发了高通量的微纳加工技术,解决了微器件阵列的制备难题。共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和软件著作1项。他还作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员,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报告和墙报展示。萤火虽微,愿为其芒,他是学生骨干。他担任博士班班长,曾任院研会副主席,并积极加入人才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等综合性项目,发挥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他曾作为学员代表在“沃顿-上大全球青年领导力项目”中发表主题演讲,并获得优秀团队的荣誉。在十余项志愿服务中贡献力量,累计志愿时长近300小时。秉文兼武,全面发展,他是文体标兵。他将学术经验学以致用,用艺术诠释科学的方式使科研可视化,课余时间为诸多研究团队创作科研绘图作品百余幅,并受邀在《3D科研绘图从入门到精通》一书中撰写推荐语。他大学期间作为校体育队一员,参加全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夺得男子甲组冠军的荣誉。曾获校研究生十佳党员标兵、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学生、上大-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连续三年校一等奖学金、国际前沿材料大会最佳墙报奖、上海材料基因组学术年会最佳墙报奖等荣誉。


04 孙沛

生命科学学院

2022级硕士研究生



柔肩担使命,创新绽芳华


孙沛,女,中共党员,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担任研究生党支部宣传委员、体育部干事。在学习期间,她总计发表SCI论文2篇,另有4篇SCI在投,授权专利2项。学以致用,她以科技赋能疾病诊断。在研究生期间,她构建了DNA分子的编码、解码及多路复用技术(Fluco)用于miRNA的高通量液体活检,获“互联网+”校赛银奖。基于上述技术,她开发MIFE-UPS检测试剂盒,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非侵入性的肾病一站式诊断解决方案,为肾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保驾护航,贡献上大力量。获第二届天骄湾杯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得到了新民晚报、新民网等媒体报道。美美与共,她通过行动点亮志愿微光。在上大校园里,处处都有她的身影……垃圾分类、义工板报、研究生招生考试都有她辛勤服务的身影,累计志愿时长107小时,参与五次无偿献血。奇思妙想,用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多次策划并参与研究生篮球比赛、研究生羽毛球比赛、荧光夜跑、硕博联谊活动等,激发运动活力。生活上她每天坚持锻炼,近两年运动时长超500小时,累计快走565km;自学国画、书法,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


05 杨志远

管理学院

2023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



知行合一追卓越,全面发展勇担当


杨志远,男,中共党员,上海大学管理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现担任上海大学研究生联合会执行主席、管理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书记。他深耕学术沃土,探寻“优化”真谛。自2021年9月加入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智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团队以来,杨志远同学致力于交通领域、港口航运领域的智能调度优化研究,在权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7篇一区论文,3篇二区论文),另有3篇论文在UTD-24、FMS-A档、FMS-B档权威期刊上审稿中,并担任一区SCI期刊的审稿人。他融汇理论精髓,砥砺实践创新。在参与横向科研课题《多车协同通行序列优化模型》的过程中,他作为算法组核心成员,开发应用于煤矿开采场景的车辆调度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他同团队成员还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解决了电子芯片生产过程中的板材切割订单组批与排样优化问题,荣获国家一等奖。他传扬奋斗精神,挺膺青年担当。积极参与组织策划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覆盖逾1.1万名新生同学,开学典礼得到人民日报等9家主流媒体报道,直播点击量达450.6万次。

是行而不辍,演奏出卓然的风采

是青春力量,昂扬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是上大学子,奋斗在时代同频的路上

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我们的征途,始终不息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文案整理:张雨婷

海报:多娜

编辑:张雪纯

责编:周婷南


往期推荐

他们是,上海大学“伟长学者”!

发布!上海大学2024年高校专项计划暨“启航计划”招生简章

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院士:拆“围墙”破“惯性”,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