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簡帛》|張飛:説清華捌《治邦之道》中的“□”字

張飛 武大简帛 2023-03-21

説清華捌《治邦之道》中的

”字


張飛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摘  要:清華捌《治邦之道》中有一個字,整理者將其釋爲“踐”,或認爲是“列”,或以爲是“爵”。本文主張該字當釋爲“澗”,分析爲从“阜”、从“米”,隸作“”,所从“米”旁實爲“水”旁之訛;是“澗”之省寫,讀爲“顯”。傳世古書中常見“顯位”一詞,“顯位豐禄”猶“高官厚禄”,也即同篇所謂“高位厚食”。


關鍵詞:清華捌  治邦之道  澗  顯位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治邦之道》簡文圍繞如何治國安邦展開,共有27支簡。在第19支簡中有以下一段内容:


雖△位豐禄,吾豈愛囗,如無能於一官,則亦毋弼焉。


△所代表的字,原文作如下之形:

            

(下文必要時會用△代替)

整理者將其隸爲此字的主要釋法有:

整理者:


疑讀爲“踐”。《禮記•曲禮上》“修身踐言”,鄭注:“踐,履也,言履而行之。”“踐位”一詞,古書多見,如《文子•自然》:“聖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


網友易泉:


“踐位豐禄”之“踐”,右部所从似可看作《陳公治兵》簡11“行列不成卒”(“列”從單育辰釋。單育辰:《占畢隨録之十六》,簡帛網2013年1月9日)之“列”的左部(左部中間的橫筆,似與戈之橫筆共用筆畫)。疑是“列”。列位、豐禄並列,可知“列位”指較高的位階。“列位”見於《商君書•錯法》:“不榮則不急;列位不顯,則民不事爵。”《新語•資質》:“卿士列位,布陳宫堂”。


網友心包:


當釋爲從隹從米,見於金文(參周忠兵先生《遹簋銘文中的“爵”字補釋》一文,載《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列圖片亦取自該文)及《越公其事》簡55下面之字(《越公其事》中該字,已經有學者指出讀爲“爵”,“越公其事”初讀,192樓“zzusdy”及193樓筆者引章水根先生文),直接讀爲“爵”,“爵位豐禄”,文從字順。



            


筆者認爲該字當釋爲“澗”,可分析爲从“阜”、从“米”,隸作“”,“米”旁爲“水”旁之訛,是“澗”之省寫,讀爲“顯”,“顯位”一詞古書習見,“顯位豐禄”猶“高官厚禄”,也就是同篇所説的“高位厚食”。

整理者將該字釋爲“踐”,“踐位”是“登基;即位”的意思,簡文中“位”與“豐禄”對舉,但“踐位”是“動賓”結構,與“豐禄”的“偏正”結構並不相同。“”應與“豐”一樣是形容詞,用來修飾“位”。

網友易泉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將該字釋爲“列”,認爲“列位”“豐禄”並列,“列位”指“較高的位階”,其實“列位”就是“爵位”,“列”也没有“較高”的意思。此外,易泉認爲該字右旁所从爲“列”,引單育辰先生釋《上博九•陳公治兵》簡11字作“列”爲證,其實字當釋爲“戚”,讀爲“促”,訓爲“迫近”。

網友心包認爲該字左旁所从爲“隹”,可商。△字左側所从實爲“阜”,類似的寫法在楚簡中有很多,如:

陽:《清華肆•筮法》簡13

陸:《包山》簡62

降:《郭店•性自命出》簡3

       《清華壹•楚居》簡1

反觀“隹”旁卻沒有省寫如此的,同篇“唯”字也寫作(《治邦之道》簡3)、(《治邦之道》簡8)、(《治邦之道》簡11),與此亦不類。另外,“爵位”的語法結構與“豐禄”也不相同。

    本篇簡17有一字作,整理者將該字隸作“”,認爲是“程”字異體,可從。字所从“米”旁正與△字右旁所从相同,即“米”旁中部是兩筆的豎畫。當然,同篇“米”字作(《治邦之道》簡26),與△字右旁所从不同,即“米”字中間豎筆是一筆寫成。但這也可以得到解釋,如包山簡中“米”字作(《包山》簡95),中間是兩筆豎畫;而从米的“粉”字作(《包山》簡259),“米”旁中間卻是連貫的豎筆,正與我們討論的情況相反,由此可見,“米”字作獨體或偏旁時中部的豎筆是可連寫或不連寫的,不構成區别特征。

戰國文字中“澗”字作:

《上博三•周易》簡50  
《上博五•三德》簡12


聳肩空首布 《内蒙金融研究:錢幣專刊》1998.1


《陶録》3•350•4

,“从雙‘阜’、从‘水’,兩𨸏夾水,會意,‘澗’字初文”。《説文》水部:“澗,山夾水也。从水,間聲。”《釋名•釋水》:“山夾水曰澗。澗,間也,言在兩山之間也。”戰國文字中存在“省簡同形”的現象,有時“爲了書寫的方便,將包含著兩個或兩個以上形體完全相同的偏旁部件進行省略”,如:

羽:《包山》簡269   《包山》牘1    省略一個“习”形


賽:《郭店 •語叢四》簡17   《郭店 •老子乙》簡13    省去一個“工”形


琴:《清華三 •周公之琴舞》簡2    《郭店 •性自命出》簡24    省略一個“亓”形


《上博九 •陳公治兵》簡3    《郭店 •老子甲》簡25    省去一個“毛”形


楚:《上博一 •孔子詩論》簡26   《集成》2479    省略一個“木”形

戰國燕文字中有一字作(《陶録》4•21•1),楊澤生師認爲該字是(《集成》9710)的進一步省寫,可信。這也當是省簡一個同形偏旁的例子。而且也可以省爲,戰國文字从聲的“愆”就有這樣的寫法:

《集成》1804
二十四年晉囗戈 《東南文化》1991.2     
       七年安陰令戈  
       《侯馬》156:22   
       《集粹》161     
       港續》57


此外,戰國文字中“水”旁與“米”旁多相訛混:

        涕:《郭店•五行》簡17    《集成》9734

        洀:《璽彙》2136     《貨系》2288

        康:《上博六•用曰》簡4    《上博四•曹沫之陳》簡37


傳抄古文中也不乏“水”旁訛爲“米”旁的寫法,如:“淫”字作(《魏三字石經集錄》四上);“洎”字作(《汗簡》卷中之一第三37王庶子碑)、(《古文四聲韻》卷第四6王庶子碑);“泔”字作(《集篆古文韻海》卷第二下平聲28);“滫”字作(《集篆古文韻海》卷第三上聲34)、(《集篆古文韻海》卷第四去聲45);“㵐”字作(《集篆古文韻海》卷第五入聲13)。西周文字中已有“水”旁訛作“米”旁的現象,黃雅雯先生認爲“水”之古文字“大部分字形中間一劃並不斷裂,然而也有如‘浸’作(周晚•成伯孫父鬲),‘沫’作(周晚•周簋),‘水’形斷裂已似‘米’形”。从聲的“愆”字也有“水”旁訛爲“米”旁的寫法:

二十八年上洛左庫戈 《九店墓》231頁


       《璽彙》1381   《璽彙》1829

因而,字的演變脈絡應是:

是“(澗)”字的省訛,古音屬見紐元部;“顯”古音屬曉紐元部,二字韻部相同,聲紐中見紐與曉紐關係密切,如“九”古音屬見紐,从“九”聲的“虓”古音屬曉紐;“皋”古音屬見紐,从“皋”聲的“嗥”古音屬曉紐;“光”古音屬見紐,从“光”聲的“恍”古音屬曉紐。文獻中也有二字通假的例證。李零先生曾指出“”、“”是“愆”之異體。“愆”可从“(澗)”聲,而《説文》説:“愆”从衍聲,則“(澗)”可與“衍”通。“衍”可讀爲“顯”。《史記•魯周公世家》:“子顯立。”《索隱》:“《系本》顯作不衍。”《漢書•律曆志下》:“子穆公衍立,顯。”高亨先生按:顯即衍之異文,班氏附記之耳。所以“(澗)”可以讀爲“顯”。另外,“顯”可通“閒”。《説文通訓定聲》:“《爾雅•釋詁》:‘顯,代也。’按:顯即閒也。注以代、明爲訓,失之。”“(澗)”从“閒”聲。故“(澗)”可通“顯”,則“”可通“顯”。

可能有的學者會認爲這裏用“(澗)”表示{顯}會與楚簡的用字習慣不合。楚簡中也確實多用从“(聯)”聲之字來表示{顯},如上博一《孔子詩論》簡6“亡競維人,丕㬎(顯)維德。”清華壹《祭公》簡7“公稱丕(顯)德。”清華伍《湯在啻門》簡8“九月(顯)章,十月乃成,民乃時生。”但並不絶對,楚簡中也有用其他字來表示{顯}的,如上博六《用曰》簡19“有昏昏之不達,而(顯)其甚彰。”清華貳《繫年》簡124“晉公獻齊俘馘于周王,遂以齊侯貸、魯侯羴(顯)、宋公田、衛侯虔、鄭伯駘朝周王于周。”可見,用“(澗)”來表示{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顯”有“顯貴,顯赫”之義。《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朱熹集注:“顯者,富貴人也。”《商君書•錯法》:“明王之所貴惟爵其實,爵其實。而榮顯之。不榮,則民不急。列位不顯,則民不事爵。”《戰國策•齊策四》:“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論衡•自紀》:“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位”是“爵位、職位”的意思。“顯位”猶言“高位”。“顯位”一詞古書習見: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名山顯位,望君之來。君乎君乎,侯不邁哉!”

《新序•節士》:“雖有鐵鉞湯鑊之誅而不懼也,尊官顯位而不榮也。”

《漢書•儒林傳》:“嚴然總《五經》之眇論,立師傅之顯位。”

《論衡•效力》:“大智之重,遭小才之將,無左右砂石之助,雖在顯位,將不能持,則有大石崩墜之難也。”

《南史•張種傳》:“種仁恕寡欲,雖歷顯位,家產屢空。”

《北史•祖珽傳》:“内外親戚,皆得顯位。”


傳世古書中還有“顯列”一詞,也指“高位”,如:


《史記•太史公自序》:“昭侯顯列,申子庸之。”

《漢書•趙充國傳》:“臣得蒙天子厚恩,父子俱爲顯列。”


“顯”修飾“位”,“豐”形容“禄”,“顯位”與“豐禄”結構相同,“顯位豐禄”就如同“高官厚禄”,指顯赫的爵位、豐厚的俸禄。古書中也不乏這樣的表述:


《墨子•尚賢》:“雖在於厚禄尊位之臣。”

《商君書•靳令》:“貴齊殊使,百都之尊爵厚禄以自伐。”

《孔叢子•公儀》:“今徒以高官厚禄,釣餌君子,無信用之意。”

《史記•日者列傳》:“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賢才處之。”

《論衡•答佞》:“賢者行道,得尊官厚禄。”


“顯位”也即“尊位”“尊爵”“高官”“尊官”,都是“高位”的意思。清華捌《治邦之道》簡4中也有相似的表達:


政德之晦明,不及高位厚食,以居不還。


食,整理者釋爲“俸禄,《周禮•醫師》‘歲終則稽其,以制其食’,鄭注:‘食,禄也。’”

“豐”與“厚”都有“盛”“大”之意,“豐”“厚”也常連言。如: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後也,于周爲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豐厚可也。”


“顯位豐禄”正是“高位厚食”。

將“顯位豐禄”帶到簡文中也是文從字順的。簡文“雖 (顯)位豐禄,吾豈愛囗,如無能於一官,則亦毋弼焉”,大意是説“即使是顯赫的爵位、豐厚的俸禄,我難道會吝嗇(給予)麼?如果(他)在一個官職上没有能力,就不要給予(他官職)。”言外之意就是“尚賢”。整理者曾指出《清華捌•治邦之道》“簡文圍繞如何治國安邦展開,其中許多論述與《墨子》一書的思想關係密切,涉及尚賢、節用、節葬、非命等内容,應該是一篇與墨學有關的佚文。”傳世《墨子•尚賢上》中也有類似的表達:


故古者聖王之爲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禄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爲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禄。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故當是時,雖在於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


其中的“爵位不高”“蓄禄不厚”“厚禄尊位”正與簡文的“顯位豐禄”相關。“舉三者(按:即‘高爵’‘厚禄’‘斷令’)授之賢者,非爲賢賜也,欲其事之成。”將“高爵”“厚禄”“斷令”這三者授予賢人,並不是爲了賞賜賢人,而是想讓他們把國家的事情辦好。反之,如果不能把國家的事情辦好,没有那個能力,就不要授予他上述三者,也就是簡文中所説的“如無能於一官,則亦毋弼焉。”國家可以“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主要還是因爲施政者採取了“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尚賢”措施。

以上就是筆者關於《清華捌•治邦之道》字的淺見,不當之處,懇請方家批評指正。


引書簡稱表


清華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包山:《包山楚簡》郭店:《郭店楚墓竹簡》清華壹:《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博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博五:《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陶録:《陶文圖録》清華三:《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上博九:《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博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集成:《殷周金文集成》侯馬:《侯馬盟書》集粹:《中國璽印集粹》港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一》璽彙:《古璽彙編》

貨系:《中國歷代貨幣大系(一)先秦貨幣》

上博六:《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博四:《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九店墓:《江陵九店東周墓》


附記:小文寫作後,蒙楊澤生老師、徐在國老師、程燕老師、劉剛老師、李鵬輝老師、王磊博士審閱,劉剛老師及王磊博士爲小文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在此向諸位老師和博士表示感謝!文中錯誤由本人承擔。

補記:程浩先生傾向將“”與《繫年》第三章“成王屎伐商邑”之“屎”聯繫起來,把該字訓爲“繼”,“繼位豐禄”意爲繼承豐官厚録之位(參程浩:《清華簡第八輯整理報告拾遺》,《紀念清華簡入藏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週年國際學術與研討會論文集》,北京,2018年11月12-18日,第91頁)。筆者認爲“”字與《繫年》“屎”字無關,而且“繼位”與“豐禄”在語法結構上也不相同。


本文原載《簡帛》第23輯,引述請據原文。

編輯|張雅昕

審核|魯家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