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令背后的北大男同学:没救回她,是我最大的遗憾

华人作者团 志愿云 2024-03-02

点击上方蓝色字

关注志愿云官方公众号

作者:三七、褚七

来源:最华人

ID:wcweekly


近30年来,对朱令和孙维的讨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出现。


而贝志城,这个在朱令最艰难的时刻奋力帮助她的往日同学,如今已鲜少被人提及。


有人说,如果没有贝志城,朱令可能早就不在了。


● 贝志城


1986年,朱令考入了姐姐曾就读的学校——北京汇文中学,因为性格活泼开朗又成绩优秀,老师同学都喜欢她。


初三分班,16岁的朱令与贝志城分到了同一班,成了前后桌。


贝志城家境也不错,母亲是翻译家,父亲是研究员。


他少年时就个性突出,爱恨分明,多年后冯唐曾在书中写过一个以他为原型的角色,其中有一句是贝志城的原话,他说: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觉得我有责任,把世间万物的道理,从人类政治秩序的起源到如何谈恋爱,从基因工程到如何做菜,从复杂的衍生工具模型到如何挑选领带,都讲清楚。”


贝志城身上一直带着这种理科生的“较真”和“骄傲”。


朱令和他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但一个是备受老师喜爱的三好学生,另一个是让老师头疼的“坏小子”。


两人交集不算多,但彼此惺惺相惜,欣赏对方与自己不同的气质。


● 朱令


有次政治考试,贝志城撺掇朱令打小抄对答案。


朱令从来没做过这种事,但因为是贝志城提出的,她虽然不情愿还是答应了。


结果过程那叫一个手忙脚乱,考完试就懊恼着跟贝志城说坚决不做这种事了。


初三时间过得飞快,如果没有意外,朱令应该会跟随姐姐的脚步,将来成为姐姐的北大校友。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朱令一家的幸福生活在那年春天戛然而止。


姐姐吴今和同学周末去野山坡春游失踪,警方三天后才在一个悬崖下面找到尸体。


公安机关排除了他杀的可能,事情被定性为意外。


● 朱令的姐姐吴今


朱令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一时性情大变,从活泼变得沉默内向,连跟好朋友都几乎不说话了。


几个月后就是中考,最终她还是顺利升入了汇文中学高中部。


在距离汇文中学不到10公里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


“朱令案”的另一位主角孙维便就读于此。


进入高中后,朱令为消化自己的丧亲之痛,也为了慰藉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更加投入在学习和音乐上,成绩永远都是前几名。


可贝志城看着表面上恢复如常的朱令,总觉得她跟以前有些不同。


总之,高中时期,朱令越来越优秀,仿佛是为了将姐姐未曾活出的精彩也一并兑现。


1992年,朱令因为不愿面对姐姐的去世,避开北大选择了清华,贝志城则考入北京大学。


孙维也在同年进入了清华,与朱令分到了同一个宿舍,因为都是北京人,同在上铺,父亲都在地震局工作,两人大一时关系不错。


● 蓝衣朱令,红衣孙维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朱令的悲剧在此埋下了伏笔。


一次贝志城去清华找朋友玩的时候,在路上碰到过朱令,他们互相寒暄问候,一切如常。


那时的贝志城,完全没想到命运会跟朱令开一个残忍的玩笑。


1995年的寒假同学聚会时,贝志城突然听到有同学说:“现在怪病真多啊,朱令突然肚子痛住院,然后头发掉光了,什么原因都查不出来。”


这话,让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住院”“头发掉光”,这样的字眼对美丽的朱令来说太残酷,贝志城不愿意相信,后来听到朱令出院休养才松了口气。


可几个月后的一天,贝志城再次接到同学的电话:“朱令的病又发作,这次她好像不行了,在协和的ICU病房昏迷了。”


一群初中同学约在周六去医院看朱令,那年贝志城21岁,同龄人的死亡对他来说非常遥远和不可想象,何况这个人是朱令。


那时她静静地躺在ICU病房里,身体半裸着插满了管子,因为卫生要求,每次只能一个同学进去看她。


轮到贝志城进去,他站在病床前,不知怎地,突然想到了遗体告别。


接着他才意识到,现在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人,是朱令,是那个中学时手忙脚乱给他抄写答案的朱令。


死神好像就在朱令床侧,随时准备挥下镰刀。


此刻,贝志城对死亡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恐惧感,甚至想要拔腿逃走,但是双腿又像灌满了铅逃不掉。


● 贝志城


出了病房,他想要安慰两位悲痛的老人,就把听说过的Internet跟两位老人讲,说没准能向世界各地的医生求助。


两位老人不太相信,倒是同学跑出来叮嘱他“你一定尽力想想办法”。


回到家里,贝志城很快把求救信写了出来,并找到朋友翻译信件和病历,在机房连夜发出了邮件,并蹲守在机子前等回复直到凌晨5点。


好消息是,回复的人很多,坏消息是,处理这些回复太麻烦了。


首先需要核查对方是不是医生,判断他的建议是不是值得信任,


其次需要把关键词通通统计出来,最后还需要设立一个权重打分机制决定要特别优先给谁回信。


这些都做完后,再把得到的信息反馈给朱令父母和医院。


其中涉及软件制作、与医院交涉、与医生沟通,还需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贝志城一个人很难做完这么大的工程,。


于是他负责在外面奔波与朱令父母和医院沟通,两个舍友一个负责完善软件,一个负责浏览邮件,几人经常通宵看邮件。


那些邮件里,关于任何一种病,只要看到名称他们就会格外留心。


这个过程中,一个名为“铊中毒”的关键词被反复提及,铊是一种金属元素,会对人体的肝肾产生损害,外国医生口中“铊中毒”的症状和朱令病情高度重合。



然而,当贝志城在院外等候了6个小时,将这个消息同步给院方后,对方却说早已排除了铊中毒的可能性,对再检测热情不高。


见状,贝志城心灰意冷。


当他把这个消息同步给国外的医生时,一个脾气暴躁的纽约医生直接打电话说:“(他们)根本没有测验铊的设备,不可能排除铊中毒……”


闻言,贝志城决定继续抓紧这条线索,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帮助化验的陈震阳教授。


4月28日,化验结果没有意外,朱令就是铊中毒,血液中的铊含量超标几百倍,对身体损伤极大,并且朱令前后应该有两次中毒经历。


此时,医生提醒这十有八九是投毒,因为铊这种东西,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接触到的。


朱令父母当即给学校保卫科报案,希望联系警方封锁宿舍保护现场,保卫科接到电话后立即联系朱令宿舍的同学,说现在朱令确诊是铊中毒,请你们把朱令的东西保管好。


结果五一期间,朱令宿舍发生了失窃案,朱令的个人洗漱用品、化妆品、杯子,全部丢失。


与此同时,贝志城虽然帮朱令确诊了病因,医院却对铊中毒没有经验,如何救治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需要他继续帮忙联系国外医生获取救治方法。


于是,贝志城和舍友每天工作20小时,有的在检索以前邮件里有用的信息,有的负责和国外联系。


最后,协和医生们通过网络与美国医生会谈,终于讨论出了朱令的康复治疗。


然而朱令从二次中毒昏迷,到确诊已经有一个月时间。铊盐已经对她的神经造成了不可恢复的损伤。


过了半年她虽然苏醒了,但病毒已经造成了100%伤残,自此朱令生活不能自理,视力和语言能力都几乎丧失殆尽。



等案件调查展开时,距离朱令中毒已经过去了2个月。


铊属于剧毒,北京市使用铊和铊盐的单位有100余家,公安人员逐一展开调查,在一家出售铊盐的商店查到清华化学系某课题组使用了铊。


调查发现,这个课题组中与朱令同级的本科生只有孙维。


也只有她是朱令的同学兼舍友,其余几人跟朱令几乎没有交集。


且朱令第二次中毒前由于身体虚弱,吃饭和喝水都靠宿舍同学带来,综合分析,既能接触到铊又跟朱令有交集的,唯一嫌疑人只有孙维。


按道理来说,这应该是不难侦破的一起案件,然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令案”成了上世纪90年代一起著名的悬案,直至今日,真相依旧没有水落石出。


● 公众号“没药花园”整理案件时间节点


随着时间推移,朱令案慢慢被人遗忘,但贝志城一直默默关注着案件调查和朱令近况。


2002年,距离朱令铊中毒,已经过去了7年,贝志城预感真相破壳遥遥无期,便根据与朱令父母的接触和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在网上发声。


他说:“七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拥有一个上百人的公司了,但朱令仍在瘫痪。”


贝志城希望让更多的人来帮助朱令,不管是经济上,还是舆论上。


● 贝志城一直全力帮朱令发声


他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朱令案在时隔7年后重新被大众所关注,朱令父母也收获了许多的鼓励与支持。


但在这个时候,有人开始坐不住了。


2005年12月30日晚,孙维突然在天涯发表辟谣文章《孙维声明——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称“我是清白无辜的,我也是朱令案件的受害人” 。


她解释自己沉默的原因是跟朱令家人沟通无果,声称自己是无辜卷入朱令案,宿舍关系也很好,这些年来更是出于对朱令的同情承受着舆论的攻击。


紧接着,很多朱令和孙维当时的同学也开始出来跟帖为孙维辩护,他们说“孙维不可能是这样的人”,并称她们宿舍关系很好,且孙维生活朴素一点也不傲慢。


又是自称无辜,又有人附和,眼看不明真相的群众们开始同情孙维,贝志城寸步不让,次日上午就针对声明里的内容一一回应。


事实上,孙维1995年底之前就被公安机关怀疑,那份声明里的很多东西跟事实根本不符。


朱令案再次回到舆论中心,怀疑孙维和支持孙维的人各占一半。


这场口水仗的结局颇具戏剧性。一个黑客出于对朱令的同情,黑入了孙维的邮件,将获取到的朱令案部分信息披露了出来,大家这才发现,原来这一切声明,包括一众同学们的声援,都是孙维自导自演的一场“洗白大戏”。


为了导演这出大戏,孙维特地写了个“发帖指南”,指挥同学们协助自己洗白,指南里包括“相信孙维不可能是这样的人”等例句,还有什么ID发什么内容,都做了详细的分工安排。


● 孙维回帖指南内容(上下滑动查看)


这次声明事件,也让朱令父亲更加怀疑孙维。


然而,没有铁的证据,谁都没有能力给一个人定罪,舆论能做的,只有谴责。


2013年4月15日,复旦投毒案舆论爆发,朱令案再次被提起。


4月18日, 账号“孙维声明”时隔七年后再度发帖《这么多年,和很多人一样,等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虽然后期被验证是为盗号,但在当时仍然掀起了巨大风波。


这一回,又是贝志城站了出来,他将朱令案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让更多人了解真相,也隐隐希望舆论可以帮助朱令父母,一起推动重新查案的申请通过。



可舆论的势头过了,朱令案又重新沉寂下来,与此同时,朱令的身体却越来越差。


她的智力一直相当于六七岁儿童,常年瘫痪,连最基本的吃饭上厕所都需要借助医学仪器和父母帮忙,因为肺功能极差,不得不将气管切开,不能说话。


十几年来朱令经历了太多次病危,她的身体就像一架超负荷运转了几十年的机器一样,哪怕万分精细的照顾,也需要她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正常运转。

2023年11月18日,朱令再次脑瘤发作,陷入了深度昏迷,失去自主呼吸。


12月22日,朱令在病痛折磨中去世了。



后来,有人问贝志城,朱令案中,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贝志城说,是朱令终究没有救过来,没有过上她应有的人生。


对于贝志城来说,21岁的他挺身而出,是对同窗情谊的交代,是少年义气和打抱不平;


这30年持续说出真相,是被现实捶打过,还是要为正义发声的不平和倔强。


他始终对没有帮朱令摆脱残酷的命运而感到愧疚,退而求其次,他想要一个真相,给朱令一个迟到的交代。


不只是他,还有很多人在替朱令等待这个真相。


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作恶者有多么强大,始终都会有勇士拿起宝剑斩杀恶龙。


这勇士,30年前是贝志城,30年后,是每一位为正义发声的人。


——END——


作者简介: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最华人(wcweekly),最华人,记录华人之光。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即可阅读):“被爸爸逼着吞下蛋黄”上热搜:新型“家庭暴力”,逼疯了多少孩子?玲赢了,他们怕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朱令背后的北大男同学:没救回她,是我最大的遗憾

华人作者团 志愿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